当前位置:文章中心>新闻中心
企业资质 新闻中心 文章中心

不同锻件的工艺选择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1-05-05 点击数:4137

       锻件的调质一般是在粗加工之后进行。减小热处理时锻件的厚度有利于心部得到良好的组织和性能,同时,具有光洁的表面才能通过超声波探伤对锻件内部质量做出早期判断。但是经常生产容器的厂家已能有效地控制好内部质量,也可以直接进行毛坯调质,以便缩短生产周期。


       锻件的晶粒开始长大温度约为970℃,高于1000℃晶粒尺寸会迅速增大,因此一般选择870-950℃进行奥氏体化。为了提高厚壁锻件的淬透性,有时也不得不适当地提高这一温度。


锻件


       奥氏体化后的冷却速度越大,获得冲击韧性最大值的回火条件越向高温和长时间方向发展,而且冲击韧性的水平也有提高。淬火时,特别注意到对底部的冷却效果,必要时采用螺旋搅拌或喷射水,以加强这一部分的冷却。


       关于回火参数的计算,文献中多有报道,在此,应当把淬火后的回火、焊接的中间退火和焊后退火等不同时期的温度和时间换算成在同一温度不同当量保温时间下的回火,然后再按此温度及当量时间的总和计算出回火参数。


       试验料是接受检验锻件冶金质量的鉴证,它应在锻件本体上切取。为了使试块同锻件内部的热处理效果相一致,规定切取试块的位置到锻件端面至少应有一个壁厚的距离,也可用焊热缓冲的方法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经济效果的好坏,从比较中才能得以鉴别。技术经济效果是用比较法来进行的。在比较工艺方案时,可能存在两个以上的方案,为了使分析的结论正确可靠,要用穷举法,列举可能的方案或可供选择的方案。为此,要进行所谓的工艺分析,探寻多种工艺方案,为技术经济分析和选择最佳工艺方案准备条件。


锻件


       工艺分析的任务可归纳为:根据锻件的功能特性、材质、形状、尺寸精度、品质要求和生产批量,在已有的或可以获得的设备、装置、工具、能源、检验手段、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条件下,提出可供采用的各种工艺方案。


       在进行工艺分析时,必须考虑能否满足锻件的功能;能否满足图纸技术条件和质量标准;锻件结构是否合理,有无多余的敷料;加工余量是否可以减少;变形力或变形功能能否降低;金属流线是否符合要求;保证质量的工序有无遗漏;工序和工步是否已经最少;材料利用是否充分,有无可能与其它锻件联合锻造,一模多件或一坯多件;有没有考虑冷锻,精锻,摆辗,轧制,局部模锻,分段模锻,联合模锻,锻焊等先进工艺。